
从宇宙空间回望,地球表面包裹着一层美丽的大气,有时安稳有序,有时又横冲直撞,卷夹着雨雪,给人类带来灾难。2008年初我们刚刚经历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适逢第49个世界气象日,主题就是“观测我们的星球 共创更美好的未来”。为了迎接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与华人策略综合讨论于
此次论坛紧密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论坛邀请了5位国内高水平的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论坛旨在介绍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也侧重于向不同领域的人员普及专业知识。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柏研究员作了“综合观测系统发展现状及展望”报告,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地基、空基观测网络建设的历程,深入分析了我国气象观测系统的现状,并对中国观测系统和网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说,未来我国的观测系统是向由人工观测向自动化遥测、遥感发展;从陆地观测向海洋观测扩展;从常规观测向移动应急观测发展,建设一个涵盖地基、高空、近太空、远太空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才能更全面地观测我们的星球,获取全方位的资料,为人类服务。
风云二号副总工程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志清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气象卫星应用及发展”的报告,他在介绍中强调我国卫星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几代国家领导人关心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他说,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业务化和系列化,并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卫星观测网的重要成员。目前,我国的气象卫星在监测洪涝、台风、森林火灾、积雪覆盖、暴雨、水体连续监测、地表温度、沙尘暴、大雾、海冰以及空间天气预测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全面展开,为天气预报以及社会经济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他在报告中强调,自从我国启用气象卫星进行观测以来,对沿海地区影响巨大的台风就从来没有漏测过。张志清研究员还对我国气象卫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
天气预报一直是广受民众和专业人士关注的领域,国家气象中心乔林高级工程师在论坛上作了“现在天气预报业务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专题报告,他详细地介绍了天气预报的业务流程。他说,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性天气频次增加、强度增强,这对预报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和挑战。他强调,现代天气预报是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同时,对预报员的业务能力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应急响应时,要努力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同时通过努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以满足应急服务需求。在谈到天气预报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乔林说,天气预报向着不断提高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的方向发展,包括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充分发挥预报员在预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预报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发展基于集合预报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建立延伸期预报。
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研究员作了“我国地面气温变化研究”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或区域气温变化的概念模型,对城市热岛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陆地表面气温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气科院薛纪善研究员作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他从二战后天气预报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不断升级入手回顾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家的努力不断提高水平与垂直分辨率、减少近似与简化来提高动力方程的精度、采用更准确的物理过程来表达小尺度过程,如辐射、云、降水与热量、水汽与动量的湍流交换、采用更精确的分析与四维资料同化形成模式的初值,使数值天气预报从研究走向业务。目前,建立在先进的全球与区域数值预报基础上,利用全球的地面、高空观测站、卫星、飞机、雷达、船舶等观测形成模式初值,极端天气事件的精确预报可能提前5-7天。
整个报告会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节奏紧密、精彩纷呈,专家和与会人员积极互动,现场讨论热烈,使大家在深入了解数值预报、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卫星气象和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如何更好的观测我们的星球,以气象人的责任感服务人类,共创美好的未来。
(文/图 院办公室 孙锐,院科技处 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