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霾天无疑是今年我国最热的话题之一。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1月以来多次严重的空气污染呢?对于雾-霾我国现在是否可以准确有效地监测预报预警呢?
2月21日,由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主抓,华人策略综合讨论组织召开了雾-霾天气成因分析与预报技术研讨会。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预报司司长顾建峰、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李慧等领导出席研讨会。中国气象科学院院长端义宏主持会议强调会议旨为提高对雾霾天气成因的科学认识,深入研讨我国雾霾天气监测预报技术及对策,促进雾霾预报技术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的提高。两院院士周秀骥、李泽椿、任阵海、徐祥德、石广玉等,中国气象局科研业务部门、中国环科院、中科院大气所、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气象报等10多个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和记者参加了会议。
会上,气科院提供的分析结果阐明,目前我国气溶胶(污染物)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美洲的城市和城郊区域。1月,异于往年的持续性静稳天气和高气溶胶浓度是雾-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其形成后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和凝聚,并形成更多的雾滴,增加了雾-霾的持续性。北京雾-霾中含有大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气溶胶,主要来源为燃煤、燃油和居民的各项活动有关的排放。针对雾-霾天气,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建立了常规雾-霾天气网络化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能见度、相对湿度、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是气象部门基本观测预报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也开展了对雾-霾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气溶胶的观测,初步形成了业务化的运行保障体系。
华人策略综合讨论研究员张小曳报告介绍,近五六年来,在国家973项目及气象行业专项等支持下,华人策略综合讨论研发团队组织研发了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能够通过预报6类7种气溶胶组分及其对云雾的影响,进而预报其造成的能见度损失。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联合中央气象台、省市气象台的业务团队,将系统于2008年首次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已于2012年正式被中央气象台业务预报采用,进行日常业务预报,2012年秋冬季和2013年1月春季的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为决策和公众提供了有效的预报预警服务。
会议组织了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城市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会报告,与会专家还就雾、霾等科学问题,大气污染排放的来源、卫星遥感技术在雾-霾天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减少和控制污染排放无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更为有效地应对影响较大的雾-霾天气呢?矫梅燕副局长表示,气象部门要加强在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应急防范的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也正在制定环境气象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国气象部门在环境气象的能力建设上进行全面部署;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气象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积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加强信息资料共享、环境气象的科学合作研究及预警预报的应急联动;研究制定针对重大环境气象污染天气条件下的应急服务的具体办法,建立气象部门与各地政府部门在污染天气下的应急联动机制。
同时,矫梅燕副局长希望科研和业务部门在今天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雾-霾成因,切实关注社会及公众的需求,加强雾-霾预报能力,增加有效检验评估方式。在雾-霾预报技术方面,气象环保要进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