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官方网站 English
  • 时间 2024-12-18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首页新闻区 > 综合新闻
首页新闻区
> 雷雨顺同志事迹介绍

225日,中国气象局召开纪念雷雨顺同志逝世30周年座谈会,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强调,今天我们再次缅怀雷雨顺同志,重温雷雨顺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雷雨顺同志的高尚品德,对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现实意义。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主持座谈会。端义宏院长代表气科院介绍了雷雨顺同志的先进事迹。王怀刚、赵平副院长参加了座谈会。雷雨顺同志夫人刘秀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许健民,雷雨顺同志生前老同事吴正华、杨红梅,局有关内设机构及直属单位负责人,科技人员代表及青年代表共50人与会,深切缅怀这位气象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先进模范人物。

现将雷雨顺同志的先进事迹登载,供全院职工学习。

雷雨顺同志事迹介绍

 

雷雨顺同志1935年出生,陕西省铜川市人。196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原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天气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83216日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

雷雨顺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科研工作与气象业务需求紧密结合,生前为发展我国气象科学技术,尤其是暴雨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理论及方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领导的课题组研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能量天气学分析预报方法,用之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实践,提高了暴雨、冰雹预报的准确率,并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雷雨顺同志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一心扑在气象事业上,具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品德,具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雷雨顺同志在高中读书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庄重地写道:“我,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感到无比的光荣。这种光荣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决心把毕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1955年,雷雨顺同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1965年分配到中央气象局工作。10多年党的教育、党性的锻炼,使他认识到共产主义事业不是停滞在本本上,更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为亿万人民的利益,脚踏实地的工作上。从1968年至1972年,他和同志们一起,完成了《气象与军事》和《英汉气象学词典》的编写工作,翻译了《大气环流系统》一书。

1972年夏季,一场罕见的冰雹把北方上万亩丰收在望的麦田夷为平地,他感到十分痛心。为了揭开冰雹之“谜”,他查阅了俄、英、日、德、法几国文字的专业文献,分析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填写了2300多张卡片,撰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第一部冰雹专著《冰雹概论》,对提高冰雹预报的准确率、开展人工消雹业务都有指导意义。

19758月,河南省一场特大暴雨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这是大自然给气象科学研究提出的严肃课题。雷雨顺同志在痛苦、内疚之余,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找出暴雨预报的有效手段。他常常对同事们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的好方法,使灾害天气临近前就能预报出来,以减轻人民的损失?”他怀着“要创造我们自己的暴雨预报方法”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向能量天气学发起了攻关。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一起,从大气蕴藏的总能量与大气不稳定理论入手探索起暴雨预报的新方法,不怕困难,不怕风险,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探索的历程。

为了把更多时间用于探索,雷雨顺同志重新过上“大学生”的生活,一个黄帆布挎包,里面除了书籍和资料,还装有一个塑料食品袋。每天清晨他就到办公室,扎在书堆里,有时忘了食堂开饭时间,索性拿出剩馒头、剩花卷用开水泡泡,就是一餐。他常对关心他的同志说:“我什么都不缺,最缺的是时间。”他惜时如命,长年累月,劳作不息,把“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文、讲不完的学”视为自己的特殊幸福。他经常早晨6点来到办公室,一直熬到深夜12点多才离开。以至住在办公室对面楼上的同志多次打电话来询问,“请你们查一下,那是谁的办公室,每天都忘了关电灯。”节假日、星期天,他很少休息。同志们劝他要注意身体,他风趣地说:“50岁以前拼命干,50岁以后再说”。有的同志曾粗略地统计过,12年时间,他做了相当于25年的工作。

雷雨顺同课题组的同志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系统地研制出一套物理量图,制作了一套查算表和计算程序,使大气能量学从纯理论研究中挣脱出来,形成了一种新的预报暴雨、冰雹的方法。我国独创的“能量天气学分析及预报方法”引起了国内外气象界人士的关注。当年,陶诗言先生说:“这一方法是我国独创的,结果令人鼓舞。”谢义炳先生撰文说:“能量天气分析及预报方法,揭示了强烈天气的前兆现象,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预报指标。”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叶笃正先生在总结当时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进展时指出,能量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台湾的气象专家也感到新奇,询问:“大陆有一个雷雨顺吗?他突破了传统能量学的框框,搞了一套预报方法。”

19818月,长江上游地区出现洪峰,严重威胁葛洲坝枢纽工程。如果上游地区继续有大雨,那就必须采取分洪措施。据估计,如采取分洪措施,仅搬迁费一项国家就要花上亿元。在这紧急关头,国务院领导同志询问气象局:“有无大雨?要不要分洪?”中央气象台进行了紧急会商。雷雨顺等同志根据能量天气分析方法,作出了正确判断。值班员依据实际情况和雷雨顺等同志的意见,果断地作出了“两日内长江上游无大雨”的预报,使中央领导同志下定了不采取分洪措施的决心,荆江分洪区的40万人民、60万亩土地避免了分洪造成的损失。

1982年汛期,几场特大暴雨,使黄河水位超过警戒线。据有关方面估计,如果河水溢出河道,将给国家造成100亿元的损失,但由于水利、防汛、气象、水文等部门通力合作,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水情。气象部门在这次黄河防汛中作出了准确及时的预报,是同雷雨顺等创造的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分不开的。

为了使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推广使用,雷雨顺与其他同志一起,先后到22个省、市去讲学和协作。按理说“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是他们刻苦钻研的结晶,不同地方用同一份讲稿就足够了,但他不是这样,每到一地,他先要了解听课人员的程度以及要求,然后重新备课、因材施教。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雷雨顺想的不是个人的名利,而是在气象事业上多做贡献。他常讲:“人嘛,名利要少点,志气要高点”。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以拚搏精神投入工作。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以致积劳成疾,198210月在成都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召开期间,雷雨顺突然晕倒,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

雷雨顺同志重病在身,丝毫不考虑个人安危,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搏斗。每次领导和同志们看望他,他总是乐观、自信,不谈自己、不谈家庭,关心的仍然是工作、事业。他对前来看望的局领导说,他的一切都是党多年培养的结果,自己对党的事业还没有什么贡献,出院后一定要为国家的四化建设多出力,为我国气象事业的现代化贡献毕生精力。

课题组的同志去看他,他叮嘱助手,要抓紧做好第一类强风暴的资料统计,出院后他要接着干。他建议大家加强合作,齐心协力攻下“降水天气动力学研究”课题,为暴雨预报开拓新的途径。在病情略有转机时,他又写起《关于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的研究方案。他在文章的扉页上写道:决心仍攀暴雨动力新高峰,严谨深入钻研献出好方法,关心众人齐力攻关创新风!

临终的前一天,身体已极度衰弱的他,让爱人捧着录音机,讲了十分钟的话,就气象科研的方向、计划、科技人员的培养等,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唯独对个人和家庭没有讲一句。

雷雨顺临终时留下遗言,将他生前的书籍、资料全部献给国家。

雷雨顺患病期间,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学生、解放军战士纷纷打来长途电话、电报、寄来慰问信,献医献药。

 

胡耀邦同志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全国人大六届一次大会政府报告中,雷雨顺同志被列为与栾?、蒋筑英、罗健夫等齐名的先进模范人物。198315日被国家气象局机关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同年l13日国家气象局党组作出《关于在气象部门开展学习雷雨顺活动的决定》,200867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向全国气象部门再次发出《关于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气象学家雷雨顺同志学习的通知》。

30年来,雷雨顺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雷雨顺同志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