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官方网站 English
  • 时间 2024-12-18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首页新闻区 > 综合新闻
首页新闻区
> 气科院召开2013年度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学报告会

116日,气科院院领导班子成员围绕本年度个人思想学习、履行岗位职责、解决重大问题、廉洁自律等情况作了述职述廉述学报告,全院职工参会。通过报告展现了气科院一年来科学谋划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可喜成绩:

    一是解放思想,积极谋划科学发展和科技支撑气象现代化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院未来发展思路,制定了院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和院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气科院将面向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和大气科学发展前沿,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总体要求,围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需求,强化8个优势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开展和筹划5大科学试验,搭建3个野外试验基地与实验平台,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继续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努力把气科院建设成为专业领域设置合理、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科技创新人才汇集、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气象科技创新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完成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并启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按照实施方案,进行了实验室的换届改革,完成了固定岗位人员的公开招聘。加强科学管理,完善了运行机制。围绕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了8个研究团队,制定了团队发展计划,确定了短期和中期发展目标。启动了2015年评估准备工作,制定了应对评估的实施方案。院成立了高原试验工作推进小组,与四川、西藏、贵州、云南、甘肃、陕西、青海七个省(区)气象局及有关业务单位共同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写和论证,完成了第一阶段(2014-2017)行业专项重大项目的立项。牵头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20136―7月连续开展40天同步综合观测,获取了观测时段的GPS探空、GPS/MET、新型雷达、AWS等试验关键区多源信息数据,数据整理已经完成,并提交有关人员使用。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不同区域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研究及其与全球对比的成果在第五次IPCC评估报告中全图引用。基于历史资料和动力预报的预报方法,具有改进两周内动力预报的能力。揭示了雷电连接过程中的侧击现象和高时空分辨率的先导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阴阳网格技术研究取得进展。揭示了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活动异常是我国梅雨季节持续性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北极海冰影响欧亚大陆天气气候的可能途径。发展了包含光抑制功能的作物生长模型。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发表了学术论文275篇,其中SCISCIE)与EI收录的共128篇。

四是一些支撑气象业务的关键技术研发进展明显。改进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高分辨率数值预报试验系统,改进了雷达反演QPE技术,并将卫星反演QPE产品应用到水文同化系统中。初步建立了区域高分辨率灾害天气数值预报和资料融合分析研究平台。海--气耦合的气候模式系统取得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气候系统模式建设打下了基础。建立了冬小麦精细化土壤墒情和灌溉预报模型、遥感信息与作物模型结合的农业干旱中长期预测模型。完善了高低频总闪电探测系统和低频光电磁探测及定位系统。实现了利用国产设备进行臭氧探空仪的抽气泵系数测量。取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6项。

五是科研立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牵头申请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我国雾-霾监测与不同分辨率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研究获准立项。在气溶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雷电灾害天气机理方面获得国家973课题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获得6项行业专项。

六是科研成果对气象业务的支撑能力有所增强。强化了对环境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针对环境气象的服务需求,向国务院研究室、全国政协、科技部、发改委作专题报告或提交汇报材料,组织了多部门参加的雾-霾监测预报研讨会。编制实施环境气象数值模式发展计划,针对模式在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检验持续做出改进,发展了气溶胶多档活化方案和双参云模式,同化了FY3卫星资料,为满足业务需求,改进模式输出。提供了全国空气污染条件指数(AQI)和各类气体、气溶胶和臭氧预报产品。自9月开始,由局预报司发文,模式产品通过业务系统向全国省市气象局推送。同时,召开了全国环境气象预报技术研讨会和产品应用培训班,加快环境气象业务的技术辐射,提升对省级环境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大了科研成果转化力度。雷达风场反演技术作为局科研业务结合试点首批参与的三项技术之一,在气象中心进行升级后测试、开展研讨培训和技术客观检验。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控制算法在天气雷达软件系统ROSE中应用并进行了移植的正确性分析。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应用于河南电力。9公里分辨率的雾-霾数值预报系统移植到浙江、新疆试运行,CMAQ空气质量源同化技术系统在河北、新疆、天津、吉林应用。中国汛期降水动力诊断系统和DERF系统500 hPa位势高度的误差订正方案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研究成果在国家气象中心、东北三省推广应用。加强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种植分布气候适宜性评价、农业气候资源适应及有效性评估。构建了豫西南逐周、河北逐候的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桂林稻飞虱发生等级逐候预警预报模型,研发了小麦白粉病病菌孢子自动识别和连续动态观测软件。针对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南方双季稻低温和黄淮海小麦干热风灾害建立了有效的灾害监测指标和方法。提高了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围绕雾-霾天气、沙尘暴、酸雨特征、PM2.5成因、四川芦山地震等撰写决策服务材料48份,其中向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等提供前端产品36份,9份材料获李克强、汪洋、张高丽等国家领导人批示15人次。针对台风苏力尤特天兔菲特等提供9份分析材料。积极参加各类气候趋势预测会商,提交趋势预测结果,夏季预测评估评分排名第三。加强干旱、全运会和亚青会气象保障服务和现场指导。认真做好环境评价和咨询服务工作。

七是国家级人影中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规范管理初显成效。完成国家人影中心机构组建和人员聘任,东北区域人影中心挂牌成立,初步形成小实体、大网络的管理运行机制。完成全国人影发展规划、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和西南、西北区域可研报告的编制与技术审查。完成了东北人影工程初步设计核概,首架新舟60增雨飞机完成总装,完成2架增雨飞机托管和作业指挥软件招标。业务指导发挥作用。完成了我国2001-2010年空中云水资源气候评估报告。改进人工增雨潜力评估指标,完成了2013年全国人工增雨潜力评估报告。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系统投入使用,首次完成全国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年度评估报告。建立国家人影业务规范和流程,基本建成业务指挥平台,云模式预报系统通过了业务化测试和评审,云精细分析系统在多省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全国地面作业空域申报系统建设。加强人影业务指导并发挥重要作用。人影作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云粒子谱仪样机及配套软件分析系统的研制和测试。完成了微波辐射计、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的测试考核,新一代体播撒火箭系统和57高炮作业系统业务试用,首次开展了37高炮炮弹催化剂成核率检测。

八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利用优势学术资源,成功获准北极大学准会员,成立了极地气象研究所。5名专家担任IPCC AR5主要作者和评审专家,为IPCC综合、平衡、客观反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圈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成因等做出了贡献。目前,我院有40多名科学家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中任职。积极牵头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交流。积极推进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华南季风降水试验(SCMREX的实施,开展了观测预试验。开展了世界气象组织-城市环境气象计划近实时数据在空气质量预报中应用项目的观测预报试验。主办了东亚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和高影响天气国际研讨会17 WMO/ IAEA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测量技术专家会议5次国际会议。与7个国家开展双边合作。继续加强部门内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了与省市气象局的科技合作,推进了多项合作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与八所的联系,召开了一院八所联席会议,就共同发展达成一致意见。与南京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总参大气所等单位开展了合作交流。举办了院学术年会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年会。以科技创新论坛灾害天气论坛大气科学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120余人次。30余人次在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

九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引进有新进展。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平台,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新增美国NCAR陈飞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已拥有3千人计划人选。从国内外引进学科骨干和急需人才12人。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培养有新突破。张小曳牵头的雾-霾数值预报研发团队入选局创新团队,张小曳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端义宏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周广胜、武炳义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人禾、张小曳、徐晓斌、王东海、罗亚丽5人入选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周毓荃获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称号,李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史月琴获2010-2012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左志燕获涂长望青年科技奖谢义炳青年科技奖,等等。另外,5人被评为院优秀青年。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新提升。加强了教学管理,完善奖学金制度,加大了奖励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学生质量进一步提升。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协议,并拟定招生计划上报教育部。

十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采取系列措施推进各项活动开展,成效显著。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继续强化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营造科研文化氛围。

 

(气科院办公室 人事处 供稿)